呼吸系统感染是指病原体(病毒、细菌等)或非感染因素(受凉、过敏等)侵犯呼吸道(包括上呼吸道:鼻、咽、喉;下呼吸道:气管、支气管、肺) 引起的炎症性疾病,是临床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。以下从原因、症状、预防等核心方面展开说明:
一、为什么会得呼吸系统感染?
呼吸系统感染的原因可分为**感染性因素(主要)和非感染性因素(诱发/加重)**两类:
1. 感染性因素(核心原因)
病原体通过**飞沫传播(咳嗽、打喷嚏)或接触传播(手摸污染物品后碰口鼻)**侵入呼吸道,常见病原体包括:
病毒:最常见(占60%~80%),如流感病毒、鼻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冠状病毒(如新冠病毒)等,症状多为鼻塞、流涕、干咳,多数可通过自身免疫力恢复;
细菌:如肺炎链球菌(肺炎常见)、流感嗜血杆菌(咽炎/支气管炎)、金黄色葡萄球菌(重症感染),常继发于病毒感染,表现为咳黄脓痰、高热、胸痛,需用抗生素治疗;
支原体/衣原体: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,如肺炎支原体(引起“非典型肺炎”)、肺炎衣原体,通过飞沫传播,症状为持续性干咳、低热、乏力,需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(如阿奇霉素);
展开剩余68%真菌:多见于免疫低下人群(如艾滋病、长期用激素/免疫抑制剂者),如曲霉菌、念珠菌,通过吸入真菌孢子感染,可引起慢性肺炎或侵袭性肺部病变。
2. 非感染性因素(诱发或加重)
受凉:气温骤降、衣着过少导致呼吸道黏膜血管收缩,抵抗力下降,易被病原体侵袭;
体质差:疲劳、营养不良(如缺乏维生素C)、慢性疾病(糖尿病、癌症)等导致免疫力低下,无法抵御病原体;
环境污染:粉尘、烟雾(如二手烟)、过敏原(花粉、尘螨)刺激呼吸道黏膜,引发炎症或加重感染;
过敏反应: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,会诱发过敏性呼吸道炎症(如过敏性鼻炎、哮喘),表现为阵发性喷嚏、清涕、气喘。
二、呼吸系统感染有哪些症状?
症状与感染部位(上/下呼吸道)和病原体类型有关:
上呼吸道感染(鼻、咽、喉):鼻塞、流涕(病毒感染多清水样,细菌感染多稠厚)、咽痛、咽干、咳嗽(轻度);
下呼吸道感染(气管、支气管、肺):
支气管炎:咳嗽、咳痰(病毒性干咳,细菌性咳黄痰)、胸骨后灼痛(咳嗽时加重);
肺炎:高热(38.5℃以上)、剧烈咳嗽、咳脓痰/血痰、胸痛(深呼吸时加重)、呼吸困难;
特殊警示症状:痰中带血需警惕肺结核、支气管扩张;持续发热>3天、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(排除重症肺炎)。
三、如何预防呼吸系统感染?
阻断传播途径:戴口罩(防飞沫、粉尘)、勤洗手(用肥皂/洗手液搓洗20秒以上)、避免接触感染者(如流感患者);
增强免疫力:规律作息(避免熬夜)、均衡饮食(多吃蔬菜、水果、蛋白质,如鸡蛋、牛奶)、适度运动(如散步、慢跑,每周3~5次);
改善环境:保持室内空气流通(每天开窗2次,每次30分钟)、使用空气净化器(过滤粉尘)、远离烟雾/过敏原(如花粉季少外出);
特殊人群防护: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(如哮喘)需规范用药;免疫低下者(如癌症化疗患者)需避免去人群密集处。
若出现持续高热(>3天)、呼吸困难、咳血痰等严重症状,需立即就医,避免延误治疗(如肺炎进展为重症)。
总结来说,呼吸系统感染的核心是“病原体侵袭+自身抵抗力下降”,通过规避诱因、增强免疫力可有效降低发病风险。
发布于:北京市有富策略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